首页 热门mv正文

与书斋老师谈《我把青春献给你》

wangchaowh 热门mv 2021-07-13 01:45:03 97 0

  与书斋老师谈《我把青春献给你》

  岩波

与书斋老师谈《我把青春献给你》

  书斋老师读了我很多本书,亦写了很多读后感,让我非常感动,每每想写一点读后感的读后感,但又总感觉有自我张扬之嫌,便一再放下。记得书斋老师在读完《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以后,写出了近万言的评论,我便按捺不住写了《与书斋老师谈【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说出关于那本书的自我感觉与初衷,其实全是因书斋老师的评论有感而发。此次便又是故伎重演了。

  《我把青春献给你》这本书所记述的所有故事全有来源和原型,无一是无中生有的杜撰。只是其中一些细节被我添枝加叶了。也为了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或为了把故事讲完整。我写的其他长篇小说,有些属于被一个人或一件事触动,于是,调动所有生活积累,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个完整故事。而《青春》这本书不是。部队的生活是有特定环境和路数的,完全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或完全随意的信马由缰是写不好,也几乎是没法写的。

  早先,这本书的前身《那年,那些兵》出版后,很多当过兵的,和部队现役的军人看了以后,均表示十分信服,我寄到部队英雄二连两本书,他们组织全连传阅,然后书就被团政委拿走了,我不得不再寄。后来我回部队参加二连的纪念活动,团政委还专门与我谈起这件事,说对那本书爱不释手,而且,书也不在他手里,是别人从他手里借走再也没有送还。我后来再寄的书,就被二连指战员收藏在连队荣誉室的玻璃柜里了。其实,那本书只是雏形,《青春》才是这本书的完整版。我有几个QQ群是老部队38军战友建的。2013年10月11日,QQ名叫“大校的女儿”的(原保定38军军直的马宁,1976年兵)战友,在早晨08:04留言道:“岩波您好,您的大作《那年,那些兵》我正在拜读,只是正逢双节亊情活动多些,没有读完呢,看了一部份,感觉生动,又非常真实,就象发生在部队大院里,和我身边的事和人一样,非常亲切,真不愧是佳作。今天见到岩老师非常高兴,顺便说上几句。今后一定多多向您请教,祝您身体健康。敬礼!”她比我晚当一年兵,估计比我小两三岁。那时候女兵入伍一般比男兵早。我在将《那年那些兵》改写为《青春》的时候,原打算删掉前面三个小女兵的唧唧歪歪整小林琳和谈恋爱的故事,但看了这位女战友的留言,我放弃了这个想法。使《青春》成为现在的样子。北京一位在部级研究中心工作的朋友荆素琴看完这本书说:“这本书其他都好,就是里面的小林琳让人腻歪,这个人忘本。”但我在《青春》里没对小林琳的情节做改动,因为小林琳做为配角,能够引起读者的腻歪,也说明这个人物立起来了,怕就怕味同嚼蜡,既引不起读者赞赏又引不起读者反感,那就成为可有可无的累赘了。那样的故事或人物就应该删去了。

  以往写作品我既不写前言也不写后记,总觉得那会干扰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体悟。但从《那年,那些兵》开始,我对几本书写了后记。当时《那年,那些兵》的责任编辑曾经对我说:“你要考虑写一篇后记,3000字左右,把书中未能记述的真实故事补给一下,特别要注意:还是要体现激情、纯情,包括在激情、纯情下的莽撞事、尴尬事等。但不能摆老资格,不能教训人,不能世事沧桑,要用您当年的心态和笔触进行书写。也就是说,您要站在21世纪用20世纪70年代的身份回望过去。”那本书的后记和《青春》的后记均为遵循这个原则而写,如果说写得不错,能够让人受到激情的感染,应该得益于这位责编。

  这本书的最早版本是四万多字的《唐山大地震留下的故事》,那时候起名为《想回唐山看一看》,在《天津工人报》连载了四个月。那个中篇是2005年写的,连载时间是2006年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之时。当时我家还没有邮箱,我订了一份《天津工人报》(每周四期),每期寄到母亲家里,后来稿费也寄到了母亲家里。母亲是个语言非常丰富的人,说起话来常常妙语连珠,遣词造句生动活泼,俏皮话歇后语乡俗俚语包括老天津卫的“妈妈例儿”说起来能够一串一串的,我在年幼的时候受影响最多。及至后来进行写作,就在行文时不经意间就把母亲的语言习惯带了出来。母亲在为我收报纸和稿费的时候,是十分高兴和欢快的。她一生没写作过,却对儿子的写作十分赞赏,视为骄傲。

  故事在报纸上连载过程中,我就接到了老同事的电话:“老李啊,你的文章我们看了,很想和你见一面啊。”结果时隔不久,这位老同事真的跑到我家造访来了,大谈对这个故事的感想。另一位发小,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干部,看了这篇故事以后,对里面围绕胡二海发生的纠葛十分赞赏,连说“你把故事编绝了”。我告诉他,这件事是有原型的,为了防止对号入座带来麻烦,我把故事换了形式,而核心是一样的。这时,我就把这个故事发到了凯迪《原创基地》上,起名《唐山大地震留下的故事》。那时似乎是绛珠小草做版主,还给这篇作品加了“精”。反响也很热烈。一名唐山的读者看到这篇故事,还与我谈起当年唐山的林林总总。

  到2007年,我在《天涯》的舞文弄墨栏目开始将这个中篇扩展为长篇。后来被一位图书公司的编辑选中,得以出版。(这里顺便谈几句图书公司的事:早期图书公司运作还是比较规范和正经的,随着图书市场的竞争的愈加激烈,一些图书公司便开始做越轨的乃至违规违法的事了。到后来,图书公司的代名词几乎和“蒙骗公司”差不多了。一些专事蒙骗的图书公司被人列了黑名单发到网上,以致臭名昭著。我也曾经在另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被骗。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夜路走多了,难免碰上鬼”。)几年后的今天,当我把《青春》稿件拿给中国文史出版社的编辑老师看时,他们当即决定出版。出版社对这本书非常重视,打算在装帧设计上推陈出新,于是换了三任设计人员,最后选定的设计方案传给我的时候,让我眼前一亮,我当即拍板:就它了!一双军靴上面插了三支玫瑰,极富寓意和想象力,洋溢着满满的青春气息。

  书出版后,我身边的一位当过兵的年轻作者刘炜读完以后,说:“想不到,枯燥的部队生活竟被您写得这么丰富多彩,这么有故事,这么有声有色!”我说,那个年代确实是这样的。现在的部队也不是没有故事,只是故事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了,不写作的人也不会关心,更不会精心地做“记录”。他很快就写出了评论(附后)。这位年轻作者和书斋老师一样,对这本书奖掖有加,属于知音。如果说书斋老师与我算同龄人,刘炜就是忘年交了。不论哪个年龄段,只要坚持写作,就会保持心态的年轻,心态年轻了,就会多愉快而少得病。这本书拿到原部队以后,受到热烈追捧,干部战士纷纷传阅,给予好评,后来保存到连队“荣誉室”里。河北区委宣传部李耀进部长看过以后,感觉非常好,便号召宣传部的同仁每人买了一本阅读。读者的嘉评暂且不论,知音书斋老师、作家宋仕敏、殷秀玲、朱春生、刘炜四位老师专门写来评论予以奖掖。一本书收获这么多,足够让人高兴了。愿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

  祝各位读者朋友健康快乐!!

  ========================================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刘炜

  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的过程,每一个时代也都有着自己时代的特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讲究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要求的是传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当代则力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七十年代中后期的军营故事。

  故事以某师、军部的三个首长千金霍萍、冀红琛、傅郁芳要求入伍讲起。三位女孩子是在师家属院长大的,自小受军营氛围的熏陶,打算在军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并无悬念的事情。不过,三位女孩要求入伍多少有点可笑与动机不纯,如书中所说,下定决心参军且刻不容缓的理由居然是因部队换装后那个漂亮的女兵裙。因是干部子女,三人被特招入伍,也享受着些许特权:霍萍每逢周末可以回家,看起来与工厂上班无异;傅郁芳更是在短短三四年就从一个小兵跳到了副连级。不过,与时下某些坑爹惹祸的“红二代”不同,她们虽然享有普通士兵所不具备的特权,但也并非是专来“镀金”的纨绔子弟。三人中,霍萍成为又苦又累的通讯兵,一项爬油杆的科目让自己掉了好几斤肉,细嫩柔软的玉手变得粗糙无比,后来在执行解散武斗队的任务中甚至敢以身涉险“色诱”对手,其在部队的磨练水平可见一斑;身为宣传兵的冀红琛随炮兵连队进驻村庄,夜间到开洼野地走方位角、进入毒气室“体验训练”等高难度科目一个不拉;傅郁芳虽是较为轻松的医务兵种,但也参加了后来唐山大地震救援、平洲地区解散武斗队的历练。三位女孩没有选择当“少爷兵”,固然是受当时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话语环境的影响,可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凭借父辈的特权特招入伍不成问题,但士兵的种种荣誉以及让父辈人真正认同的目光则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拼搏换来的。

  男兵女兵的爱情戏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三位首长千金交友的想法基本一致:找一个有前途的异性男兵朋友,这也引出了本书的三位男主角:魏雨缪、高家锁与桂南侠。

  魏雨缪是本书中年龄小、变化大、坎坷多的一个人物,他的变化与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让读者看到自身成长的影子。第一阶段是魏雨缪在师一号家做通讯员及在炮兵团二连做新兵的时期,这个期间的魏雨缪是霍萍母亲、姥姥眼中的“孩子小魏”,霍萍的父亲师一号曾善意的提醒他挎包中应该装“毛选”,理科习题集这种个人爱好的书籍在极左的部队环境中不要随便给外人展示,后来当霍萍抓着小魏的手表达爱意时他还胆怯地想把手抽出来。从中我们看出,此时的魏雨缪就是一个稚嫩懵懂的少年。不过,小魏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与潜力:在当通讯员期间的做事勤快、向霍萍赠送《我是海燕》油画时的体贴暖心、要求去炮兵团时引用名人名言所展现的知识渊博,特别是他对数学与生俱来的优势,进入炮兵团二连的当天就以一分钟52组的计算数据刷新了全连的最高记录,这些都是同龄人难以比拟的。小魏与霍萍之间的爱情如他自己所说有两个阻力,一是部队规定战士不能恋爱,二是两人的身份、家庭差距过大,故而想爱却不敢爱。想解决这两个阻力,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自身的优势与潜力在部队好好表现,当上排长、连长乃至更高的职务,成为部队的干部。小魏也确实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过,不久之后实战演习中误中村庄水井的那场重大事故让提干一事变得难上加难,客观条件的差距也使他与霍萍的爱情出现了危机。概括这一时期的小魏,用本书开头其引用作家柳青《创业史》的原话再适合不过:“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反过来说,小魏在人生的紧要处走偏了,提干路上的“出师不利”即便可以弥补,但所付出的代价必定是难以估量的了。

  魏雨缪变化的第二个阶段应该是从他当上二连侦察班长开始直到彻底心灰意冷而退伍为止。如前所说,因为造成重大事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魏雨缪一直无法得到重用,即使在全师计算兵比赛中取得第一的成绩也难以撤销当初的处分,班长一职还是爱才的连长高家锁破格提拔。因为前途与爱情渺茫,这个期间的魏雨缪开始自暴自弃,学会抽烟、喝酒、拿新兵的姓名上纲上线地去找茬,夜间地震演练时又扭伤了脚,用老班长马全发的话来说就是“活得憋屈,看着恹心”,人生跌入低谷而无可奈何。紧接着,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凡事都具备多样性,唐山大地震是一场不堪回首的罕见灾难,却也成为魏雨缪走出人生低谷获得提干的难得良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候的魏雨缪,哪怕是脚脖子缠着绷带疼得呲牙咧嘴也要随军前往救援,而且,他又变了,为了抗震救灾,也为自己日后的立功提干变得突然可以独当一面起来。行军途中在用餐后颇有先见的用黄土洗碗为日后救援工作节省了宝贵的水源,在受灾群众极度缺水已到了生命垂危的边缘时果断将伤员转移至庄稼地,利用吸允庄稼水分的方式延续了伤员生命,因为立了大功,魏雨缪还被临时提升为排长。在日后的灾民安置过程中,魏雨缪表现更加积极,忍着伤痛为灾民搭建临时棚屋,给孕妇找接生人员、帮弃婴买奶粉、在废墟中寻找金佛、让趁乱哄抢的单身汉认识到错误送还物品等等,最大化的发挥了自己的能力,还因此意外获得了年轻姑娘石一花的爱慕。但就是石一花单方面强烈的爱慕,让部队误认为魏雨缪趁机解决个人问题,蒙受不白之冤的他再次彻底被“打入冷宫”,退伍回家也成了不得已的归宿。凭心而论,魏雨缪并不想退伍,临走前还大哭不止,可是现实就是如此,努力过,拼搏过,百分百的力都用了,对于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事物选择适时放弃寻求解脱,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魏雨缪的第三个人生阶段其实就是在霍萍与石一花之间的一个抉择问题。霍萍苦求终于说动父亲师一号派人追回魏雨缪,石一花也从唐山赶来愿意相伴一生。只要魏雨缪愿意,放弃那个前途艰辛的提干梦,与石一花一段美好的爱情与温馨的生活唾手可得,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怀有着当干部、娶霍萍的憧憬,这次能回部队的机会简直就是自己人生的“救命稻草”!返回部队的魏雨缪先后完成了平洲地区解散武斗队、军区陆空联合演习的任务,历经种种艰辛最终获得提干资格,得到师一号的认同并与霍萍喜结连理。可以这样说,两个年轻人能够走到一起,都是因为没有忘记最初约定彼此相互努力的承诺。如果把魏雨缪与霍萍的爱情看作是一场接力赛的话,魏雨缪便是第一棒的选手,一直为摘掉处分和提干而拼命奔跑,当他因精疲力而倒下的时候,霍萍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及时接下了爱情的接力棒继续发力,最终二人一齐奋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书中的男二号炮团二连连长高家锁是一个有着十年兵龄的老兵,这个老兵除了多次立功受奖和拥有男性的成熟外,难能可贵的是他爱才、重义气。破格提拔记大过处分的魏雨缪做班长的是他,为魏雨缪争取到回地方可以领补助金的丙级残疾证书的也是他。冀红琛与傅郁芳在入伍不久后就同时看上了高家锁,两位女孩儿都是首长千金,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情让高家锁在交朋友这一问题上长时间的如履薄冰、左右为难。不过这一难题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得以“解决”——高家锁在唐山救灾中负伤丧失生育功能,让这两位还幻想着未来让自己儿子当将军的首长千金望而却步。高家锁最终在解散平洲武斗队时与广播员田佩瑜结识,二人在患难、险境之中建立感情,终成伉俪,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也让人感到温馨。

  师炮科参谋桂南侠与本书中颜值最高的宣传女兵小林琳之间的爱情故事则最让人唏嘘不已。桂南侠继承了商人父亲善于算计、工于心计的特点,人称“鬼难拿”。这样的一个“鬼难拿”,为何会放弃身边两个条件不错的姑娘,会将冀副军长要给自己做媒的承诺抛之脑后,而痴情一个交集不多还因公落残的小林琳呢?要知道,此时的小林琳已经瘫痪在床整一年,脸蛋再漂亮却也是形同“鸡肋”。应该说,这里面有两个原因,首先,小林琳是一个艳若桃李的美丽女孩儿,即书中提到的男人因酷爱女人的美貌而产生真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即小林琳是一个非常无助的美丽女孩儿,如同童话爱情故事里面千篇一律的开场白一样:“从前,有一个美丽、贫穷、无助的女孩……”美丽与无助加在一起可谓绝配,足以勾起男性内心深处的保护欲。因此,桂南侠并不在乎爱上小林琳所带来的负担与累赘,为了小林琳宁肯得罪宣传主任,宁肯脱下军装转业。小林琳在桂南侠与桂母的辛勤照料下奇迹康复,并在桂南侠与养父丁副师长的运作下提干。按说结局应该是皆大欢喜,但后面事态的发展让读者大跌眼镜:提干后的小林琳与桂南侠越来越疏远直至调到军区文工团最后嫁给团长。在调动分别之际,小林琳满口官腔,仿佛这个女孩儿一下子变成了工于心计、一山望着一山高的“鬼难拿”,桂南侠却变成了痴情的傻小子,桂母在得知原委后也因此受了强烈的精神刺激,一病不起。小林琳的离开有养父丁副师长的意思,目的是要给养女最好的前途作为对昔日老战友的报答,不能因与桂南侠过早结婚而浪费了一身的艺术青春。不过在这里要试问一句,通过舞台报幕事件,你丁副师长难道真的不知文工团长想招小林琳入团的真实意图吗?身为养父,你所谓的养女的幸福与前途,就是嫁给了年长一倍都拐弯的二婚团长吗?当然,与谁结婚全凭自愿,外人无法干涉,所以在这里也想问上小林琳一句,你还记得当初桂母为瘫痪在床的你清洗臀部时你脱口而出那声“妈”吗? 你敢说桂母后来的乳腺癌与你的决绝没有关系吗?至于后面丁副师长与小林琳送来的五千元钱补偿虽是巨款,但与桂母患有乳腺癌晚期相比,不过就是古人口中的“残林覆巢而全其壳鸟”,虽“曲惠小仁”,可又“何补大虐”呢?也难怪桂南侠并不愿意祝福小林琳,桂南侠最后的归宿是与和高家锁分手的冀红琛走在了一起,冀红琛是其一开始追求的对象,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始起点,让读者深感造化弄人。

  如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部作品讲述的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部队生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不待言,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却没有变”,书中展现了诸多人物或对美好爱情的深深追求、或对光明前途的不懈努力,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与此同时,我们在看到书中人物遇到种种挫折、磨练时何尝不是掩卷自思,假如换做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又当作何处之?故而本书的背景虽是保守、极左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描写的也是常人眼中有序却枯燥的军营,但仔细品味便可让读者承认绝不会想到在这个题材中能发现那么多东西,书中的故事与读者“距离”不遥远、“时间”不过时,可以说是一部反映真实年代真实故事、如身在其中促人成长的佳作。(完)2016.10.18

  一部兵生活的纯粹的文艺作品

  浅析岩波长篇小说《我把青春献给你》

  殷秀玲(天津作家协会会员)

  1950年11月10日,美国作家福克纳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用一种毋庸置疑的语气向全世界说:“人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他才能发出难以忍受的声音,而且因为他有灵魂,富于同情心、自我牺牲和忍耐的精神。诗人、作家的责任正是描写这种精神。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怜悯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情操正是昔日人类的光荣——复活起来,帮助他挺立起来。”我读了作家岩波最近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把青春献给你》 时,就突然想到了作家的职责问题,便上网搜寻“作家天职”关键词,查到了福克纳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辞。这,恰恰也让我找到了深刻理解、领会这部作品的真谛所在。岩波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协会全委会委员,是天津市一名实力派高产作家,用作品立身立言。《我把青春献给你》是一部反映军旅题材的作品,他把自己曾经在部队军营的生活“搬”进了作品。他以作家的职责还原那个火热的青春时代,再现七十年代追求理想、崇尚英雄的士兵群体。

  《我把青春献给你》是岩波离开部队28年后的一部作品,早在1995年动笔起草,2010年杀青,以《那年,那些兵》的题目出版。随着岁月的淘洗,作者对作品表达有了更深层的立意,此次创作对历史、对人物进行了深度挖掘,以作家的审美、老兵的身份向青春致敬,向军营致敬,进行了有增有删的二度创作。读完《我把青春献给你》这本书后,却是封面图案即一双军靴里插着一束粉红色的玫瑰花,让我突然间捕获了一个念头,这部书堪称一部兵生活的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这只是一己之见。

  称之纯粹,我是有这样几个看法:抛开作品艺术性的探讨,单就作品文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而言,小说映射出思想的纯粹性,使之更具时代特色;理想的纯粹性,更为彰显军人崇尚英雄主义的情怀;兵味的纯粹性,一群对部队军营充满爱恋、激情四射、阳光向上的生活情调。

  思想的纯粹性。小说叙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炮兵连队的故事。它所属的部队充满传奇,彪炳青史。它曾是林彪麾下的一一五师,曾经打过“平型关大捷”,“杨子荣”出自这个师,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报道的连队也出自这个师,堪称英雄的连队,作风优良,听党指挥,敢打胜仗。这样一支军队的作风由一代又一代的军人传承并发扬光大。这部作品叙述了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女兵和他们的恋人在军营里的生活,爱情故事贯穿小说始终。她们分别是师一号千金霍萍、师二号千金傅郁芳、军四号千金冀红琛、文艺兵小林琳等人物,她们是部队子弟。男兵主要是她们相恋的炮兵二连的计算兵魏雨繆、连长高家锁、参谋桂南侠,老兵曾金友、新兵胡二海、丹顶鹤等人,青春期的他们思想活跃,憧憬未来,该书展示了他们在军营中精彩的人生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兵堪称青年人共同的理想,是人生首选途径,恋爱观、人生观、世界观趋同一致,军营中的男兵、女兵均有浓厚的“英雄”情结。小说将女兵择偶是否具备“英雄”的因素作为硬条件,但她们自身同样也有英雄气。霍萍作风干练,思想干净,磊落豁达,执着爱情,为成就恋人一番“英雄”事业,不惜跪请父亲,求师长父亲原谅魏雨缪计算失误炸坏龙泉村水井事故,不能因此耽误天才计算兵的前程;想出以喝血酒方式“要挟”父亲将复员的魏雨缪追回部队,实现他们心中的“将军”梦。

  书中叙述男兵女兵恋爱生活时有这样的细节描述,魏雨繆为霍萍讲《创业史》的故事,霍萍读《革命烈士诗抄》,他们在一起探讨手抄本《归来》中主人公苏冠兰和丁洁琼。这些已然成为那个年代的标记,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魏雨缪送给当通信兵的霍萍一幅油画《我是海燕》,朦胧爱意转化为激励的动力,激发出师一号干部子弟的军人骨气,不服输敢拼搏,苦练一身通讯兵的爬电线杆的硬功夫和高超的业务能力。 这些描述传递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痕迹。霍萍身上没有“骄娇”二字,她不仰仗“老子”师长,在最艰苦的地方锻炼,很快提拔为排长。魏雨缪是作品中的男一号主角,他是一名计算兵,最初是师一号的通讯员。当霍萍爱上他后,鼓励、帮助他成长,朝着他们共同追求的“英雄”人物目标,亦步亦趋,曲折前行,从没有放弃追求理想与信念。他们思想的纯洁性,人格的纯粹性渗透人物中而立于纸背,彰显出了纯真的七十年代军营中红色思想。

  理想的纯碎性。《我把青春献给你》通过铺展炮兵二连的故事,在核心内容重点围绕军事演习、唐山大地震救灾、平复通州事件等重要任务,描写了大量的细节,充分展示不同角色士兵的性格、人生信仰以及导向不同人生轨迹。和平年代没有战火硝烟,但军队从来都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英雄从不缺位。小说利用四五个章节重笔墨描写唐山大地震的救灾战役。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炮兵二连接到救灾的紧急任务,立即奔赴前线。上阵前魏雨缪让班里的老兵、新兵写下决心书,似壮士出征,奔向充斥哭泣声、呻吟声、求救声的生死营救场。战场上,士兵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救人、扒人,背伤员,不分昼夜抢救危在旦夕的生命。为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线的生命,他们不顾个人疲惫,“寄存”一批批伤员到庄稼里,解决他们喝水问题,挽救了众多生命。一枚西红柿就能救助十几名严重缺水的老百姓的性命。烈日下清理腐烂的尸体,战士们内心恐惧而发烧、生病,却坚守“死亡场”,一边寻找活着的人,一边现场消毒避免灾后大瘟疫发生。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医疗、通讯、宣传队同步到位,各司其职。高家锁冲锋一线,指挥救灾战役,不顾个人安危,致使身体命根受到重创,身心受到打击。霍萍、冀红琛、傅郁芳大灾大难面前彰显女兵大义,亦见军人风采。小说还描述了魏雨缪解救因地震突患尿潴留的石一花生命的细节,由此获得戏剧化的爱情。男兵、女兵在抢险救灾过程中遇见突如其来的情况都能做到患难与共,救人于水火之中,更突出了军人的可爱可敬。

  《和平年代的严峻考验》《险境生急智》章节重点描述平复通州武斗事件。期间,在端掉白塔公社制枪窝点整个过程中,高家锁亲自指挥、周旋,他与几名战士被犯罪团伙绑架,险象丛生;魏雨缪、霍萍与犯罪团伙斗智斗勇。他们面对生死经受住了考验,胜利完成了任务。这些虽不是硝烟战场,也冒着流血牺牲的危险。军人的天职是服从,这些士兵用青春践行,谁也不想当孬种。

  正因为这些可爱的军人,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传承一一五师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仰,在老百姓中树立了铁军形象。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姑娘石一花、刘二菊、田佩瑜、马玲等人在择偶方面,想方设法寻找军人伴侣,同样也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生活写真。石一花从崇拜英雄到知恩图报,他喜欢魏雨缪,喜欢他的战友。她的纯朴、善良、真诚、执着感动着二连的战士们,最终嫁给了老兵曾金友。

  兵味的纯粹。作品在重点描述四个女兵的部队生活时,通过大量的细节展示她们的训练、成长过程中张扬的个性,还有她们青春期对男兵的认识、向往,由生涩懵懂到成熟的爱情,以及她们“捕获”男兵爱情的曲折过程。每个人性格鲜明,由于不同的恋爱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了每对儿情侣间的矛盾,这是小说主要架构和铺设的故事线索。作者将这些人物放置各个场景里,如在炮兵演习、唐山地震救灾中、平复通州事件等重大活动中,上演了一场场分分合合、感情纠葛、大大小小冲突的事情,由此演绎出精彩的士兵生活。魏雨缪被霍萍的爱情一路追求,没有级别高低,爱得感天动地;石一花善良、朴实,执拗于对魏雨缪的爱恋,但又不情愿地还给了霍萍。高家锁招架不住两名干部子弟女兵傅郁芳、冀红琛居高临下的爱情“绑架”,在平复通州事件中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患难与共的公社播音员田佩喻。桂南侠从喜欢上小林琳到为她付出,再到分手与冀红琛牵手成婚。

  小说在渲染一个个故事的时候,裹挟进军营中各个层级、各个角色、各个兵种,呈现出士兵鲜活的生活情景,兵味十足。爱才的师一号、爱算题的计算兵魏雨缪、“鬼难拿”参谋桂南侠、敢吃苦不服输追求爱情的霍萍、聪明伶俐内向的杂技演员小林琳、自私张扬的军医傅郁芳,还有新兵胡二海、天津兵丹顶鹤......。男兵、女兵把军营生活过得绚烂多姿。

  傅郁芳在爱情、生活、工作中惯于发号施令,部队干部子弟气息浓郁。她与高家锁的居高临下的爱情,未能经受住考验失去了幸福。尤其在她将小林琳驱逐出医院和五七木材厂时候,她甚至滥用父亲的职权,活脱脱的一个自私、嫉妒的女兵,当然,她在大是大非面前依然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作者设置这一角色,不仅反衬出那个纯真年代容不得自私自利的思想,反而也增加了十足的兵味。

  《我把青春献给你》主题具有满满的正能量,当年那些兵,经过了部队的洗礼,都拥有了精彩的人生,在社会各个层面均有建树。作者本身就是故事中的原型新兵丹顶鹤,这在作品结尾都有交代。霍萍成为一名女少将,魏雨缪成为了军事科学院中将研究员,两人联手写出《数字化情况下的战时通讯》,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材;高家锁成为某部队正师级大校;丹顶鹤回天津老家,成为一名著述颇丰读者众多的作家。桂南侠、曾金友、石一花、田佩瑜等人的归宿也非常理想,这与部队的培养、锻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者岩波谈及创作时,一直认为是军人的经历养成了自己的硬朗作风,向前冲、向前进,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在创作这部书时,与各个角色都产生了感情共鸣,通过履行作家的职责去复活历史,帮助那些逝去青春岁月的、当过兵的军人回味激情燃烧的岁月,给当下的人们呈上一部纯粹的文艺作品。

  岩波走一路写一路,挖掘生活富矿,沉下心来思考,相隔几年就有新作问世。今年出版《我把青春献给你》,巧合的是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作者以这部书纪念青春,致敬战友,以文学的方式弘扬林彪麾下一一五师一代代军人能打能拼、敢打敢拼硬仗的优良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向新时代的青年献礼!

  岩波后记:《战士青春火样红》

  首先声明,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作品,不是报告文学,因此战友诸君不必对号入座。写这部小说一稿的时候,我已经离开部队28年了。28年可以说整整换了一代人。既然换了代,就会有代沟。那么,除了中老年读者,这种描述28年前那个特殊年代部队生活的小说年轻人会喜欢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明确的。这不仅仅因为有人喜欢钩沉和猎奇,28年本来也并不算“沉”,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28年只是“弹指一挥间”,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不待言,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却并没有变,再过28年或更多年也仍然不会变。而且,就因为那个年代特殊,所以更有独特的看点。在这个问题上老中青年应该是一致的。

  我们的部队是一支彪炳青史的英雄部队,我们师的前身即林彪属下的115师,曾经打过“平型关大捷”;《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就出自我们部队,现在“杨子荣排”就在我们师;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英雄连队也在我们师;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华国锋、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和工农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那个代表“兵”在天安门城楼发言的就是我们师的副师长、朝鲜战场下来的战斗英雄徐恒禄……这样的部队总要受到各方面关注。我刚当兵一个星期,就遇到外事活动:挪威军事代表团来师里参观访问,我们这些兵们自然要排出最整齐的队伍来欢迎,我从戴着大壳帽高鼻梁深眼窝的挪威军人的脸上,毫不掩饰地读出了他们对我们的欣赏和敬佩。

  老兵们告诉我,前不久,《青松岭》剧组来团里体验生活,扮演万山大叔的男演员在营房门口天天练习抽鞭子,人家不屑于找替身演员,就那么自己练,说是向战士学习,硬把一棵大柳树抽得秃了半边,却也练出一手功夫。老兵还说,江青曾经带着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演员来部队表演大刀舞,是不是不合时宜暂且不论,战士们先是在紧张枯燥的训练之余愉悦了精神开了眼界。毛 逝世的时候,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我们部队录制《化悲痛为力量》的纪录片,还专门为我录下了好几组镜头,反映了炮兵生活的各个环节,摄影师抱着机器对着我们那叫认真。我们的各种部队在风格特点上都是存在共性的。

  业绩显赫,不等于没有糗事。部队里男兵多女兵少,炮团各营都是男兵,只有团卫生队和后勤处放电影的有几个女兵。女兵少就必然吸人眼球。尽管女兵并不一定多漂亮。一个女兵远远走过的时候,二十来岁的男兵们没有不斜着眼睛行注目礼的。晚上在操场放露天电影,有的战士因为过于专注地欣赏放电影的女兵,竟然连电影是什么内容都没记住。尤其一些新兵,有事没事都爱往卫生队跑。旁边有女兵的时候,战士们的歌声绝对格外嘹亮。但我感觉这除了年轻人荷尔蒙因素以外,还有对美好事物的羡慕和向往。因为,女兵那掐腰的军装,衬出了她们窈窕的身材,那军装的绿色,衬出了她们白里透红的健康脸蛋。被人爱,是因为确实可爱。羡慕和向往真正可爱的人与事,永远都不算错。只是不一定非要表现出来。

  英雄部队陶冶英雄情结。这支部队的干部战士似乎都有英雄情结。一些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前辈也愿意把自己的子弟放到这支部队里。于是引出一个关于“背景”的话题。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个话题。实际情况是,有背景未必表现不好,而没背景也未必一定就好。背景不是一个战士或一个干部表现优劣的原因和标准。部队里干部子弟很多,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里,他们绝大多数都十分出色。带头学习,带头训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身上仿佛有一种理应做好表率的责任感,我的新兵班长就是老红军的后代,父亲是省部级干部,但他和我们的关系真是莫逆,总是主动递我一支烟。前不久还和我相约坐坐,期待见面。和我很要好的一个计算兵是一位将军的儿子,比我小四岁,但学习、训练、劳动处处跑在前面,现在他是某市军分区大校司令员。我感觉,这个职务给他,应该是众望所归的事情。前不久,他的儿子结婚,我参加了婚礼,并用红色洒金纸为一对新人写了“花好月圆”的书法。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在酒席上遇到了新兵班长,我们笑逐颜开,相谈甚欢。想起以往的日子,即使是干部,也往往没有架子,和一般战士完全打成一片。我们还有有一任副连长,二十八九岁,刚刚结了婚,两口子的父母都是级别不低的部队干部,但他星期日总是主动邀请我们去他宿舍坐坐,还专门备了好烟给我们抽,备了好茶给我们喝,其实他本人既不抽烟也不喝茶。有的干部子弟身上时时显露出一种优越感,但更多的是显露诚恳和才华。多年后,我所在的英雄二连成长和涌现了两位级别最高的战友,一位是中将、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另一位也是中将、某部副司令员。皆军中翘楚。

  战士的青春火样红。不论男兵女兵,也不论干部子弟还是工农子弟,当他们将青春献给部队的时候,内心是自豪的,是充实的,更是纯净的。为写好这部小说,我专门采访了一位军区文工团女兵,她也是干部子弟,父母亲曾经是地下党,九死一生。但她告诉我,她从来没依靠家庭如何如何,自己能够不断成长,完全凭的是自己的实力和勤勉,她的天然的好嗓子至今那么高亢嘹亮。那么,工农子弟就不优秀吗?绝对不是。我们侦察班有个河南战友,他是炮对镜手,有两个外号,一个是“大裤衩子”,一个是“雷刚”。因为,他往往在劳动时脱光衣服,用河南话叫“泼命”,只穿着大裤衩子,他的效率之高没人能比。训练时,他也背着侦察班里最沉重的器械炮对镜。于是战友把样板戏《杜鹃山》里的雷刚大名送给了他。他最爱吃面条,而且面条越宽越好,声言吃面条就像过年。现在他是某市政府的一名处长,也算小有成就。我到河南去的时候,他就把我安排在郑州知名的“战友宾馆”里。不幸的是他前几年英年早逝,让我们过早地失去一位好战友。

  讲起部队的事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至今怀念汽车调度员出身,头脑异常清晰,平易近人爱护人才的团参谋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化不高而责任心很强,旧皮鞋总是擦得很亮的指导员;一位喜欢骂街、喜欢眼睛往上翻而军事技术呱呱叫的连长,和另一位和蔼得像大姐,长着像老外一样的大鼻子的连长;曾经抄了整本的《革命烈士诗抄》现在做了某部队中将副司令员的老排长,一直找不到下落的四川籍侦察班长,前不久冷不丁给我打来电话的电话班长,还有那些曾经天天在一起猫着腰训练、革新的兢兢业业的计算兵们!我恭祝首长和战友们以及大家的亲朋好友健康快乐,万事如意!

  我自豪地说,我曾经当过兵!我坚定地说,我永远是一个兵!虽然我的年龄越来越大,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大声地说,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仍然会重新回到部队,回到我亲爱的炮兵团!

书斋献给老师青春谈《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